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法分子实施金融诈骗的花样不断翻新,特别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群体养老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不少老年人因陷入非法集资骗局而损失了养老钱。因此,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悄悄靠近的“陷阱”,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要切实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养老钱,守护住晚年的幸福与安宁。
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刑法上的非法集资是指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集资诈骗罪。
非法集资与洗钱的关系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或其他非法违法行为所获得的违法收入,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转化,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集资犯罪包括两种: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集资诈骗,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类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集资诈骗属于“金融诈骗犯罪”,均属于洗钱上游犯罪。
非法集资常见手段
1、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
2、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3、以虚假宣传造势
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通过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大范围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
4、利用亲情诱骗
有些非法集资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血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案例警示
赵某出资成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并聘请李某为公司管理人。赵某和李某同谋,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热词作为卖点,通过口口相传、参展推广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投资交易平台,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
为了将非法获得的资金合法化,李某提供多张本人及其亲属的银行卡,接收赵某实际控制的多个账户转入的非法集资款。之后李某用非法获得的资金购置高档别墅、保险产品、高级汽车后,再将这些转移、变卖,将资金“洗白”。2年内赵某和李某向近万名集资参与人非法集资超5亿元。最后赵某和李某被法院判处集资诈骗罪和洗钱罪。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四看”
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看集资方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
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内容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
三看经营模式。看有无实体项目及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
四看参与集资主体。看是否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三思”
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市场行情。
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
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
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