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使用电子银行,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多种银行业务。因此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为代表的电子银行渐渐被各家银行视为最大的“营业网点”。但在感受方便的同时,电子银行的安全性也容易被忽视,金华银行提醒金融消费者,在使用电子银行时应掌握一些电子银行的使用常识,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1、 网上银行 不定期修改相关密码
针对网上银行,目前银行已采用了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安全控件、短信通知、限额控制等方式提高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第一,使用安全的电脑操作。尽量避免在网吧、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使用公用电脑操作网上银行,用于登录网上银行的电脑应安装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及个人防火墙。第二,通过正确的网址访问银行网站,尽量不要通过其他网站链接进行访问,以防登录“钓鱼网站”。第三,不要将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建议不定期地修改网上银行相关密码。第四,操作完毕后或暂离机器时,及时退出网上银行,并立即从计算机上拔下移动证书。妥善保管移动证书或动态令牌等认证工具。第五,及时关注账户变动情况,对异常状态提高警惕,遇到问题时,及时致电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咨询。
2、手机银行 不要使用他人手机登录
针对手机银行,目前银行已采取数据加密传输、手机号码绑定、设置交易限额等安全保障方式,并开始逐步提供动态令牌、数字证书等密码保障方式提高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不要使用他人手机登录手机银行。其次,选择正确的手机银行网址登录,防止网上欺诈行为。第三,妥善保管手机银行用户名和密码,不透露给他人。第四,如果发现泄露或者遗忘密码,请及时进行密码重置。第五,如果丢失手机或更换手机号码,请联系银行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3、电话银行 进行操作不要使用免提
第一,拨打正确的银行客服电话,不要轻信任何非正常渠道提供的电话银行服务,防止电话欺诈行为。第二,不要使用公用电话进行电话银行操作,进行交易类操作时不使用电话的免提方式。妥善保管电话银行密码等账户信息,不要透露给他人。第四,根据需要为您的电话银行设置一定的对外转账限额。
案例一:手机银行诈骗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家银行成功阻止了一起企图利用手机银行进行诈骗的案件。不久前,一名刘姓女客户来到某银行柜台办理开卡业务,同时要求开通手机银行。该行员工在与刘女士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有异常,于是问刘女士对于手机银行的用途是否清楚。
经了解发现,刘女士对手机银行的用途并不了解,同时开通用的手机也非本人号码。原来刘女士急需用钱,正好有人打电话给她,自称是某银行的内部个人贷款员工,有办法帮她快速贷款,但前提是去银行新办一张卡,开通手机银行,并设置该人指定的密码,还要存3万块作为抵押。刘女士信以为真,遂按照该人的指示前往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在该案中,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客户对手机银行业务不了解的漏洞,诱使客户按照其指示开通银行卡手机银行业务,并设置其指定密码,由此获取对该账户的控制权,再以贷款抵押为名,骗使客户在该账户中存入资金,从而窃取客户财产。
案例二:电话银行诈骗
浙江金华的王女士在网上购物时,发现一名卖主的商品比其他同类商品便宜近一半,双方很快签订购销合同。但在交易时,对方以“首次做生意,怕拿货不付款”为由,要求其办理电话银行转账功能。在双方进行手机通话时,又要求事主用座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1元钱,“测试”该业务是否正常。于是,王女士一边用手机与对方通话,一边用固定电话的免提方式进行转账,让对方亲耳听到向其账号成功打入1元钱的操作过程。其间,对方多次表示电话声音太轻,听不清楚。于是王女士又换了一部免提声音大的电话,对方终于说可以了。第二天,王女士的手机上便收到两条短信,显示她的银行卡内的8万多元钱被人分两次转走,于是赶紧报警。
经过紧张侦查,警方抓到了两名嫌疑人。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利用手机录音功能,先录下王女士电话银行转账的拨号音,然后使用从网上花了2000余元买来的音频分析软件,将密码破解后盗划了事主卡上的存款。
案例三:支付宝快捷支付诈骗
犯罪分子以协助办理高额度信用卡为诱饵,诱骗客户将身份证复印件传真给他,还要求客户到银行办理借记卡,并在开卡时用犯罪分子的手机号码开通及时语业务,同时强调不要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与此同时,犯罪分子悄然利用客户的身份信息在支付宝上进行实名注册,并在成功索取客户新开的借记卡号后,与支付宝绑定开通了快捷支付。而后,犯罪分子以提升信用卡审批成功率为名要求客户在银行ATM机上反复存取资金以制造“流水记录”。最终犯罪分子趁客户存款间隙利用支付宝快捷支付方式将其借记卡内资金盗走。
这是一起犯罪分子利用支付宝实名认证后,被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在进行快捷支付时不需要卡密码的规则,盗取客户银行卡内资金的诈骗事件。在该事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客户的投机心理以及对信用卡办理流程了解不够的特点,骗取客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并环环紧扣诱骗其开立借记卡、开通及时语、ATM存取款,最终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资金盗走。犯罪分子十分熟悉银行业务,提示客户逃避银行询问,并要求客户不开通网银和手机银行,在客户存款间隙将资金划走。
案例四:超级网银诈骗
安徽的陈女士日前在一家名为“超人气潮流2013”的店中选中一款韩版服装,店主同意以200元将衣服卖给陈女士,但需要由店家首先向厂家订货,之后再由陈女士来进行支付,并向陈女士提供了一个“代付链接”。所谓代付操作,就是一种网购服务,即甲购买商品,但由乙来付款。上述“代付链接”就是店主买了东西生成的一个链接,交给陈女士后,由陈女士进行支付。进行代付操作,付款人只能查到资金支出记录,但账户中不会生成交易记录。
陈女士在代付链接上进行了支付,却无法查到交易记录,店家表示,系统出现异常,要联系异常订单处理中心客服解冻,并发给陈女士一个QQ号。陈女士联系时,名为“异常订单处理中心”的客服QQ表示:要解冻之前的订单,需要进行“签约授权”操作,并提供了一个链接。陈女士操作后即发现自己网银账户资金异常。在之后约5分钟时间内,骗子先后分6次,从陈女士账户中转走了10.88万元,加上先前支付的200元,总共被骗10.9万元,账户余额仅剩40.38元。账单显示,所有资金都被转移到一个陌生银行账户中。
对于网银用户来说,更严重的风险在于安全意识薄弱。骗子以“交易卡”等名义发授权链接,忽悠消费者对交易资金“解冻”,实际上是把整个网银账户都授权给骗子随意转账。鉴于“超级网银”授权链接都是银行官网地址,此前没有任何安全软件会对其报警拦截。一旦网络交易出现异常,应首先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客服,而不要轻信店家客服聊天号码,同时不要相信卡单、掉单、解冻资金等说法,这些说法都是诈骗专用术语;绝对不能将自己的账户授权给陌生人或陌生账户;另外,还要对自己的网银账户设置单日最高转账限额,一旦发生经济损失及时报案。